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湖西革命根据地对当地抗日斗争的贡献
2019-12-09 20:22:00 来源:本站 浏览:42108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为抗战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湖西[ 湖西,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处,因其大部位于山东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以西,故称湖西地区。全区主要包括鱼台、金乡、单县、成武、丰县、沛县、嘉祥、巨野、砀北、铜北、萧北、济宁南、邹西、滕西等十余县,基本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革命根据地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抗战功劳与贡献不可或缺。1938年1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部队挺进湖西,使湖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广大的冀鲁豫根据地连成一片,策应周边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加速了地区抗战胜利的步伐,促进了地区的解放进程。
       1938年12月27日,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从晋西孝义出发到达湖西地区的丰(县)单(县)边境八大庄一带。此时,第六八五团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改称苏鲁豫支队,彭明治任支队长,梁兴初(梁兴祚)任副支队长,下辖的第一、二、三营改称第一、二、三大队,共计1700人。“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天降神兵”这是苏鲁豫支队进入湖西地区后,当地群众对它的称颂。得到这样的称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带领地方群众,不断战胜日伪军,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湖西革命根据地,挽救湖西百姓于危难。正是有了八路军主力部队,湖西革命根据地面貌才焕然一新。
       一、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湖西革命根据地之前当地抗日斗争情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湖西地区在苏鲁豫皖特委和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发动群众,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湖西各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抗日武装斗争,筹集枪支,组织人员,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湖西地区熊熊燃烧起来,气势磅礴的抗日武装起义遍及苏鲁豫皖边区,主要有:微山湖畔的沛县、夏镇、丰县起义,鲁南山区的峄县、滕县起义,邹县、汶上起义,鲁西南的金乡、单县、郓城、鱼台起义,陇海铁路两侧的萧县、铜山、砀山、宿县、永城起义等。在起义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等地方抗日武装。
       1938年 6月10日,日军撤离丰县城,李贞乾、王文彬等率丰县、单县、砀山部分抗日游击武装共250余人,进驻丰县城,并于11日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湖东先成立的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改名为第一总队)。为了建立一支湖西地区统一的抗日武装,徐西北区委和鲁西南特委调集丰县、沛县、单县、砀山、铜山、萧县、金乡、鱼台等地的武装1000余人,于6月底在丰县东南华山镇尹小楼会师,由李贞乾任总队长,王文彬任政委,并确定了各县武装的番号和负责人。二总队下设大队,从第五大队陆续编制第二十三大队,每队人数不等,多则200余人,少则五六十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成立后,积极向日伪军展开英勇战斗。先后在马良、黄庙、华山、河口、旧城等地重创日伪军。这些战斗中,击毙日寇人数最多的是马良战斗,大约有六七十人。虽然都是小规模战斗,但是却鼓舞了湖西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参军,义勇队很快发展到约5000人,成为湖西抗战的一股中坚力量。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电令将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1939年1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李贞乾任支队长,郭影秋任政治委员。
      徐州沦陷后,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并长江局:徐州失守,武汉危急,我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至此湖西地区归边区省委领导。1938年7月下旬,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将徐西北区委与鲁西南特委合并,组成中共苏鲁豫特委。从此,湖西地区不但有了统一的抗日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而且有了党的统一领导。苏鲁豫特委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因此,苏鲁豫特委将湖西各县义勇队统一编排组织,并派大批党的主要干部充实加强义勇队的领导,使抗日武装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二、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湖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原因分析
      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的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敌后游击战一般是以山地为支点,逐步向广大平原发展。山地游击战充分展开后,八路军于1938年4月实行大幅度分兵,分别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广大华北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截止到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八路军已经在华北敌后广大地区开展了游击战争,并初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而新四军在华中的游击战争尚未充分发展。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调整了侵华的战略和策略。在军事上,日军基本上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是采取了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为了恢复和确保占领地区的治安,它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进攻的主要对象,将注意力集中在攻打和消灭八路军、新四军。针对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必须要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更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更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进攻。
      针对当前抗战的形势和任务,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应该把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鉴于新四军在华中的游击战争没有充分展开,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徐州失守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要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 选自《中共湖西地区党史文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74页。]。因此,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湖西是中央战略大选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及北方局、十八集团军总部的指示,为了统一山东和冀鲁豫各地区抗日武装的领导,配合各地党组织创建发展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各部于1938年底至1939年初,先后自晋西、太行地区,向敌后的冀鲁豫平原挺进。
      中央选择挺进湖西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湖西地区显要的战略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是由华北通往华中的门户,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边境地区,东抵津浦铁路,西至菏(泽)商(丘)公路,南起陇海铁路,北达济(宁)菏(泽)一线。此处交通便利,处于南北交通要道,我军驻于此地可以切断敌人的交通线,阻碍敌人军事力量的投入和运输。湖西东与鲁南、南与豫皖苏根据地为邻,西面与直南、豫北根据地相接,靠近济宁、徐州战略重镇,是鲁西根据地的屏障,更是华中、山东抗日根据地连接太行山区和延安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区大部分为平原河网地带,境内河流纵横,万福河、洙水河等流经东西,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东滨水面180万亩的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沃野百里,物产丰富,素有“丰沛收,养九州”之称。丰富的物产,可以对我军提供充足的供应,能够保障军队持续作战。
       三、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湖西革命根据地对当地抗日斗争的贡献
     (一)整编队伍,地方军队正规化,为巩固扩大根据地提供兵力条件
      苏鲁豫支队进入湖西后,为了使地方武装更加正规化,使其更好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39年2月,奉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电令,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在陇海路以北的第五、六、八、十三(即沛县、丰县、单县、金乡的武装)和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即萧县、宿县的武装)等八个大队编为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李贞乾任大队长,郭影秋任政治委员。陇海路以南的第二总队第十八大队、二十大队等,仍以人民义勇队第二总队的番号继续发展。苏鲁豫支队挺进湖西5个月左右,发展十分迅速,总人数发展到8000余人,创建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湖西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苏鲁豫支队主力向陇海路南发展,留下第四大队坚持湖西斗争。活动在陇海路以南的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部分武装,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5月13日,在陇海路南活动的义勇队第二总队也被改编,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游击第七大队,共2000余人。至此,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取消。
      主力部队入驻湖西,大大加强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对地方顽杂军起到了威慑作用。为了解除湖西抗日根据地东部的威胁,进一步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中共苏鲁豫特委和苏鲁豫支队决定争取活动在微山湖边的伪“苏北剿共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支队”籍兴科部,并将其劝告。籍兴科率2000余人宣布起义,随即编为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籍任大队长,下辖三个团。后来,单县的时锡久率保安大队400人反正,编为苏鲁豫游击二大队。一些抗日爱国人士,纷纷参加我军,如鱼台的聂峨亭鱼台自卫总团加入苏鲁豫后方司令部,整编为湖边游击队。为了补充和扩大主力部队,苏鲁豫区地方党组织将地方武装分批次升编为主力部队,并动员数千名青年加入主力部队。主力部队为巩固扩大湖西抗日根据地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中流砥柱。地方武装升编之后,各县武装又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于1939年5月间被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五大队,作为苏鲁豫区党委直属的警卫力量。区党委以下各地委、中心县委、县委、区委又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总计约5000人以上。
      1939年6月中旬,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来到苏鲁豫支队驻地,指导总结经验教训,并对部队进行改编,将苏鲁豫支队扩大为旅的建制。将游击第七大队第三营编入第一大队,部分游击武装编入第二大队。7月1日,将第三大队、独立大队和游击第七大队第一、二营合编为新的第三大队。苏鲁豫第四大队也进行了整编,将部分地方武装编入第四大队。经过整编,各大队都扩大为团的编制,总兵力达到8869人。
      1939年8月,正当湖西抗日局面蓬勃发展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湖西“肃托”[湖西“肃托”事件:湖边地委干校青训班毕业分配之际,学员中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湖边地委组织部长王须仁诬指干校有“托派”活动,便开始进行所谓“肃托”。王须仁的倒行逆施,得到苏鲁豫支队四大队政委王凤鸣的支持,使“肃托”蔓延到地区各地并由地方蔓延到部队。先后被扣押审查者达五六百人,三百余人惨遭杀害。11月,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和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15师政委罗荣桓等同志赶到湖西,释放了被扣押的同志,制止了这一事件的发展。194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湖西边区除奸错误的决定》,给无辜牺牲者平反昭雪,决定给王凤鸣判刑。王凤鸣畏罪潜逃,投靠日伪当了汉奸。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山东省委于1983年作出《关于对湖西“肃托事件”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经中共中央同意,明确宣布:湖西“肃托事件”的性质,是一次重大的冤假错案,应予以彻底平反。]事件,大批领导干部被杀害,军队、党员数量骤减,地方武装仅剩500余人,当地群众十分恐慌。经过半年的努力,到1940年5月,地方武装又发展到3700余人,苏鲁豫支队警卫营、苏鲁豫边区党委警卫营及鱼台地方武装,合编为湖西大队,支队仍辖3个大队。但是到6月份,苏鲁豫支队奉命南下华中,带走了区党委警卫营和鱼台县第一、二、三大队,地方武装一时没有得到新的补充,加之环境日趋紧张,战斗频繁,伤亡、被俘及非战斗减员增多,到10月份,地方武装仅剩下2200人。好在此时,黄河支队及时赶到,接替苏支防务,坚持湖西斗争。黄河部队下辖第一、二、三团,共计4500余人。1940年9月,八路军发出第四期整军训令。1940年12月至次年1月上旬,黄河支队和湖西地方武装也进行了整军。黄河支队整编为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邓克明任旅长,张国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十、第十一两个团。通过整军,军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战斗能力都大大提高,对坚持敌后抗战,巩固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1年1月15日至4月15日,湖西地委召开各县民运部长、军事部长联席会议,讨论了扩军工作的计划,各级建立了扩军委员会,以建立和扩大区乡政权武装为基本扩军方式。1941年一、二、三月份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从18岁到45岁的青壮年都参加了自卫团,全区共组织了525个村自卫团,共计10868人。后来,成立了自卫团总部,李贞乾任总团长。自卫团担负起站岗放哨、维持地方治安、打击日伪及顽固分子的职能,并能经常配合县区武装作战,配合基干武装进行破路、割电线、炸铁轨等骚扰敌人,群众武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力部队挺进湖西,在军队纪律、军政素质、战略战术的实施等方面都对地方武装发挥了示范榜样的作用;不断取得战斗胜利使根据地军民信心大增,当地群众踊跃参军,使湖西地区抗日队伍不断壮大;地方武装正规化,使部队战斗能力大大增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最终将日本侵略者驱赶出湖西,驱赶出中国。
     (二)积极战斗,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范围扩大并连片发展
      苏支挺进湖西地区,首战就是发起攻打伪军王献臣部。1939年12月29日,彭明治率第一大队向崔庄、韩庄发起攻击。战斗持续仅两个小时,王献臣总部及其下属的马世芬团就被歼灭,共俘虏官兵800多人,王率残部300余人逃进丰城。战斗期间,日军派兵增援,被苏支击退。接着,苏支又向盘踞在沛县的伪军籍兴科部发起猛攻,一举歼敌1000余人。经过几次战斗,籍兴科被苏支威慑,后来宣布起义。苏支声威大震,百姓称誉苏鲁豫支队是“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苏支东进一年战果辉煌,根据当时的统计:12个月中,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共击毙日伪军5100余人,杀伤日伪军8600多人,俘虏日军官兵30余名、伪军官兵2000余名,攻克大小城邑敌伪据点20余处,还缴获大量轻重武器[ 选自《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第200页。]。苏鲁豫支队在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创建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沟通华中与华北两大战略区的联系,并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身。
      随着苏鲁豫支队的胜利进军,湖西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党组织大力进行发展党的工作。到1939年8月,全区党员由1200余人猛增到万人左右,党的组织由1938年底的十几个县,到1939年夏发展到20余县,先后恢复建立或改建鱼台、金乡、单县、丰县、丰(县)南、沛县、铜(山)北、砀(山)北等11个县委或县工委,基本上形成了从区党委到各地、县、区、基点村一整套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1939年5月14日,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苏鲁豫特委改为苏鲁豫区党委,又名第五区党委,因地处微山湖等四湖以西,又称湖西区党委,白子明任书记。苏鲁豫区党委领导湖边地委、鲁西南地委、沛县中心县委、萧宿永中心县委、金嘉巨中心县委,另外还领导丰县、单县、砀山3个直属县委。其他县的党组织分属2个地委和3个中心县委领导。全区共计22个县级单位。
      “肃托”事件发生后,日伪军趁此不断向根据地进犯,顽军的反共气焰越来越嚣张,不断制造摩擦。从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在湖西地区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先后制造了铜北“千里井”惨案、单县“辛羊区”惨案、沛县“六•一三”惨案,大批共产党员及干部遭到杀害,革命损失严重。1939年12月8日,日伪军向苏支驻地进行“扫荡”。在彭明治的指挥下,苏支与敌人激战一昼夜,毙伤敌人2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稳定了湖西中心区的局势。1940年3月初,国民党朱世勤部向驻单县的苏支进攻,冯子固部等也蠢蠢欲动,由丰、沛向西靠拢,对单东地区形成夹击之势。3月6日,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在四座楼、王小庄、侯楼、张庄一带,全歼朱世勤部第三旅1800余人,打击了顽军的反共气焰。黄河支队进入湖西地区后,于1940年6月14日在孙庄、便宜集地带向国民党丰县常备队发起攻击,共歼敌1000余人。7月6日,国民党苏北专员汤铁飞策动单县的朱世勤、沛县的冯子固、丰县的黄体润等,发动25000余人进攻湖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黄河支队与地方武装积极配合,粉碎了顽军的联合进攻。八路军主力因处于两面作战的形势,只好把一团置于单东以南阻击敌人,二团则坚持十字河[十字河:丰县境内的复新河,下游有两条支流:东支菏、西支河,与复新河交叉成“十”字,称之为十字河,是湖西通往湖东、连接鲁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地区斗争,维护湖西与鲁南的交通。
      湖西中心地区形势相对安稳之后,党组织加紧了恢复整顿工作和建政工作。1940年一二月份,区党委和苏支相互配合,重点恢复了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单县县委。党组织逐渐恢复,稳定了湖西地区形势。4月18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成立,下辖豫北、直南、鲁西南三个地委,原属苏鲁豫区党委所辖的鲁西南地委规划到冀鲁豫区党委领导。4月以后,苏鲁豫区即湖西地区,下辖金乡、鱼台、单县、沛县、丰县、邹西、滕西、沛滕边、砀北、沛铜、萧铜等11个县,由原来的22个县减掉11个县。11月3日,山东分局决定将苏鲁豫区党委改为湖西地委,划归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12月正式建立湖西地委,潘复生任地委书记[选自《中共湖西地区党史文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105页。]。在着力恢复党组织的同时,湖西地区也抓紧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39年11月至1940年7月,湖西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首先恢复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充实加强沛(县)滕(县)办事处,新建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随后相继建立金乡、单县、丰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5日,召开苏鲁豫区宪政促进会,选举孟仰陶、郭影秋、朱德三等为常务驻会代表,并通过建立苏鲁豫边区参议会,实行“国大”代表试选,改善政治机构,民主选举专员、县长等项重要提案[选自《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第241页。]。会后,各县、区普遍开展“宪政”运动,按照“三三制”原则,民主产生县、区参议会。在此基础上,于7月建立湖西专署,李贞乾任专员。从此统一了湖西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1941年7月7日,鲁西和冀鲁豫两边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湖西地区由鲁西规划山东分局直接领导(1942年10月20日又重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
      湖西地区在日、伪、顽的夹击下,进一步缩小,主力部队减员也很大。此时,湖西地区的反动会道门[会道门是旧中国的一种落后、迷信而又带有群众性的团体。他们多以消灾避难、防匪保家为号召组织起来,以信神拜佛等迷信手段和感情拉拢维系其内部团结。把持和操纵会门的上层分子,多是豪绅地主、在乡老军人和地痞流氓等。会道门组织一般强悍、好斗,且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经济来源。]无极道也趁机作乱,与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沆瀣一气。早在1939年秋,日伪军就利用无极道在鱼台县连续发生两次暴乱,1941年8月无极道又分别以1000多会众、3000多会众在金乡县南、单县东北制造暴乱,教导第四旅第十一团奔赴金乡县南,第十团开赴单县东北一带,平息暴乱,经过四五天,整个无极道暴乱被完全平息。减少了地方势力作乱,湖西地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局面。
      教四旅除了坚持湖西抗战,还与教三旅七团、九团,教七旅十九团、二十团一起配合,于1941年10月10日,在巨南开展讨伐国民党孙良诚部的战役。至18日结束,开辟了巨野、成武、嘉祥、金乡等县抗日根据地,并划分为第八军分区,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又扩大了。
      1942年春夏两季,日伪军连续向湖西根据地周围发动大规模地“扫荡”,敌后根据地斗争更加艰苦紧张。为了减轻对人民的负担,提高效率,从1942年2月至12月,湖西地委对党政军机关先后进行三次精简,裁减了部队的老弱,精简了机关人员,缩小了编制,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由部队首长兼任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全区脱产人员精减了三分之一,使部队和机关更加精干,更加具有战斗力。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湖西党政军领导班子都进行了调整,湖西地委划分为冀鲁豫六地委,第一书记为唐亮,第二书记为潘复生;湖西专署则变为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李贞乾任专员;教四旅与湖西军分区合并为冀鲁豫第六军分区,邓克明任司令员。
      1942年12月20日夜,日本侵略军三十二师团第四旅团等部万余人,开始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21日晨,敌人在单县东部的马桥一带将湖西专署机关包围,经激战后,专员李贞乾等党、政、军领导干部49人壮烈牺牲,其他人员突出敌人包围。此后,敌人在中心区挖沟筑路,安设据点,使湖西中心区形成沟路纵横、碉堡林立的“格子网”,根据地大部分沦为游击区和敌占区。从此,湖西军民进入更为困难的时期。湖西地区以教十团、十一团为主力骨干,与敌人开展了反“清剿”、反“封锁”斗争,主力部队分成若干小部队,以连排为单位,大胆深入敌后,实行“敌进我退”的方针,制止敌人的“蚕食”。同时,组织武工队,打击深入根据地的敌人,铲除汉奸,稳定人心。主力部队、武工队、县区武装和民兵互相配合作战,采取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向结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形成了包围反包围的斗争局面。最终制止了敌人的“蚕食”,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包围。
      在日军向根据地大“扫荡”之际,国民党趁人之危,于1943年3月24日,派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总部及其九十二军共1万余人侵入湖西地区。6月21日,冀鲁豫军区调集了六分区的九团、十团、十一团及二分区七团,五分区十九团,加上湖西地方武装共5000人,由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统一指挥,先后在单县东及成武等地进行自卫反击战役。此次战役至8月25日结束,大小战斗69次,毙伤敌5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建立了成曹、曹南县属五地委,开辟了新区,使湖西、巨南、鲁西南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该战役是边区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反顽战役,彻底粉碎了李仙洲侵占湖西和鲁南解放区的阴谋,有力地策应了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军区的反顽斗争,这对巩固边区确保华北与华中解放区的交通枢纽有着重要意义。我军经过此次战役的锻炼,提高了大兵团协同作战的能力,为尔后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选自《中共湖西地区党史文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181页。]。经过斗争,1943年湖西地区被敌伪蚕食、分割的游击区,又转变为抗日根据地。湖西根据地由年初的1000多个自然村,扩展到3000多个自然村,人口由40万人,增加到330万人。
      在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湖西地委、专署、军分区根据目前的形势和冀鲁豫区党委召开的高干会议精神,开展了全面对敌斗争。先是讨伐顽军曹班亭,湖西军分区于1944年5月组织讨顽战役,仅一个月就对顽军作战43次,毙伤、俘虏顽军2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解放了鱼北、巨南、单南等广大地区。后来又开展了微山湖反顽战役,由罗荣桓统一指挥鲁南和湖西的部队,于1944年7月8日打响了战斗,先后开展了魏楼战斗、李单楼之战等多次战斗,历时两个月,歼灭顽军11000余人。随着战役的胜利,新开辟了沛县、华山、沛铜、砀山四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湖西这个由华北通往华东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完全为我党我军掌握,解放湖西湖东大片领域,使湖西与鲁南解放区连成一片。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湖西地委、专署、军区动员根据地广大军民,最终“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对敌人展开全面反攻,将日寇驱赶出去,解放大片国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党的领导、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纵观湖西地区八年抗战,八路军主力部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尤其在武装斗争中,主力部队发挥了主导作用,保证了根据地的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三)团结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根据地建设
      苏支在湖西地区获得的一系列战斗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也极大地威慑了一些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他们开始向共产党靠拢,全区统战工作得到加强。苏鲁豫特委先后曾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去国民党部队,帮助训练部队开展工作。在我党我军帮助下,国民党各县地方部队迅速恢复扩大。丰县常备队发展到4000多人,冯子固部发展到5000多人,帮助砀山县国民党县长窦雪岩恢复了政权。国民党各区多数同苏支及湖西区党委取得联系,供给部分粮食和菜金,互通情报,配合作战。此外,党还和各县的一些抗日民主人士取得联系,如砀山县的民主人士史廷飏,积极投身抗日事业,他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帮助我军建立情报网,动员群众参军。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1939年上半年是湖西地区抗日斗争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出现了失误,主要是对政权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利用有利时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反而帮助国民党建立政权;也没有利用有利时机更多地发展党的组织,而是帮国民党训练队伍,等到其羽翼丰满后,背信弃义,国共摩擦不断。
      苏支的节节胜利,壮大了当地群众抗日的信心,湖西地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日渐兴起,各种抗日群众团体纷纷成立。1939年1月7日,苏鲁豫边区召开各县青年救亡团体代表联席会议,建立了苏鲁豫边区青年抗敌救亡协会,选举了单、金、鱼、丰、沛五县的代表组成执委会,内设主任委员和组织、宣训、军事、儿童四部委员。接着。又相继建立了妇救会、农救会、工救会。5月,苏鲁豫边区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此后,单、砀、鱼等县动员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从此统一了湖西地区的民运工作,工农青妇各群众团体纷纷成立,不断壮大。到7月,各种群众团体总人数达到17万人[选自《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第201页]。各抗日救亡团体在支援军队作战、送信带路、救护伤员、传送情报等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肃托”事件发生后,1940年湖西地区的群众工作,重点是消除“肃托”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建和整顿工农青妇抗日群众团体,宣传群众,密切党政军民关系,揭露国民党地方顽固派的反共阴谋,配合和支援部队击退顽军的进攻,并发动群众开展民主建政工作。
      在胜利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同时,湖西地委积极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抽调党政干部组成若干个工作队,到各地发动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并开展反奸、反霸斗争和大生产运动。1942年秋,地委和各县委都组织减租减息工作队,进行试点工作。地委工作队由地委和专署的负责人亲自带领,在单县的王小庄、蔡溜、杨庄等村进行民主民生运动试点,之后,在全县展开。之后,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微山湖周围各县都成立了“湖田垦植委员会”,抢种湖田,提倡谁种谁收,开展劳动竞赛。许多党政军负责同志带头开荒种地,组织发展手工业和副业生产,组织妇女纺纱织布等。1944年冬,湖西地区在军事上对敌发动攻势作战的同时,各地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湖西地委在单县薛孔楼召开了第一次群众工作大会,主要讨论研究如何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地委书记潘复生作关于发动群众的动员报告,各县、区制定发动群众的计划。会后,民主民生斗争由点到面,在湖西地区全面展开。通过减租减息、反奸反霸和大生产运动,发展了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而使根据地的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此外,根据地还非常重视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的《团结日报》和《湖西日报》,成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日的阵地;开办的湖西地委党校,为革命输送了大量人才和干部;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成立湖西抗日中学、苏北抗日中学等,开办识字班、冬学班,对于开启民智、积极抗日、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共菏泽市委党史委    姜双双)


关键词:
最新TAG
友情链接